秋拍巡礼 格哈德·里希特《抽象画(649-2)》:西方大师当代艺术巨作再登亚洲拍场
时间: 2024-05-27 作者: 产品新闻
香港苏富比秋拍将于10月3号至9号举行。作为10月6日当代艺术晚间拍卖图录的封面,格哈德·里希特(Gerhard Richter,1932-)作品《抽象画(649-2)》(Abstraktes Bild 649-2)是本场拍卖中最受关注的作品之一,当前显示为“估价待询”。本作创作于1987年,正值里希特“抽象画”系列风格成熟、国际声誉节节攀升的时候,而这也是格哈德里希特这一作品系列中瞩目惊人的早期典例。
千禧年以来,格哈德·里希特的地位愈发受到艺术界的肯定,尤其是在2002年艺术家的大型回顾展《绘画40年》(Forty Years of Painting) 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登场,这一展览进一步确立了里希特国际顶尖艺术家的地位。
整体来看,格哈德·里希特作品的市场表现在2007年后就跃升了一个新的台阶,即使受次贷危机、国际经济发展形势恶化的负面影响,但年度成交额和成交量长期以来,都稳定在一个较高的水平。虽然近几年总成交额会降低,但年成交量从始至终维持着上升趋势。
从证券交易市场的数据统计来看,其作品近年来最高成交价出现在2015年,当年他凭借《抽象画》(Abstraktes Bild,1986)以3038.9万英镑(约合人民币2.89亿元),打破了自己分别在2012年和2013年创下的“最贵在世艺术家”成交记录。
不仅二级市场成交结果可喜,里希特的作品在一级市场上也有不俗的表现。就在2019年瑞士巴塞尔艺博会上,里希特的 “照片绘画”作品《集会》(Meeting,1966)就以2000万美元售出,创下近三年瑞士巴塞尔艺术展的单件最高价作品销售纪录。而这一价格,也是目前艺术家在一级市场成交上的一件重量级爆点作品。
从价格区间上看,里希特作品的市场并没有呈现出艺术市场一贯的“两极分化”态势——低价区间量大成交额低、高价区间量低但总成交额高。作为当世最顶尖的艺术家之一,里希特的作品平均质量很高:处在高价区间(100万元以上)的作品在成交量和成交额分别占到了79%和97%,这也代表着市场上里希特的作品,往往都是展现其创作实力的精品。
出生于1932年的里希特不拘创作风格、勇于探索,敢于在浪漫主义、照相写实主义、抽象表现主义、极简主义、构成主义和波普艺术之间跳转,在欧美市场上的认可度极高。据统计,其市场大多分布在在美国和英国,两地的总成交额合计占比约95%。
近年来,中国艺术市场的体量一直维持在世界前二,也逐渐有更多的西方现当代精品亮相拍场。里希特的另一力作《霜1》(Frost 1)在今年的佳士得香港创下国内最高的成交纪录,成交价高达7925.5万港元(折合人民币7159.7万元)。这也是在英美两地外最佳的成交记录。本次香港苏富比选择将这件《抽象画(649-2)》在香港上拍,不仅显示了对艺术家作品市场的信心,更是对我国艺术市场购买力的肯定。
代理格哈德·里希特的是玛丽安·古德曼画廊(Marian Goodman Gallery),两者的代理关系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一直持续至今。画廊一直着力提升里希特在世界各地的影响力,常举办里希特的个展,最近的一次就在今年年初,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布劳耶分馆(因为疫情缘故,后者的展览只进行了九天)同时推出了艺术家的最新个展,其中包含艺术家近三年的新创作。
格哈德·里希特的艺术生涯始于1960年代。最初,里希特主要探索照片图像与绘画之间的关系。他以相片为素材,创作出标志性的“照片绘画”系列,其中比较知名的包括上文提及的《舞会》以及《米兰教堂广场》(Cathedral Square, Milan),后者曾于2013年上拍,并以购入价的十倍创下当时在世艺术家的成交纪录。
60年代后期至80年代初期,里希特继续艺术的探索。他的创作媒介包含油彩画布、玻璃等。他也创作了多样的绘画作品,他的具象创作涵盖风景画、天空、“蜡烛”系列、人像作品等;抽象创作从“色卡”系列到“灰色画”系列,再到1977年的“抽象画(Abstraktes Bild)”系列。
这一系列是里希特对视光学、知觉、平面、深度、空间、形状、形式、色彩与光线等元素所做的激情探索,他的探究幅度纵横摆阔,从对物质的微观窥索,到对地质或宇宙的巨观探究。这一批作品有一种非常原始的特质,采用大胆鲜艳的颜色,图案、质感、表面与技巧纷陈,也奠定了里希特日后许多作品的基础。
直到1980年,他才使用一种自制的橡皮刮板来抹除和摩擦画布上的大片油彩,创作出断断续续、没有节奏感的作品。在1980至85年期间,里希特创作了多幅风格未臻成熟的初期抽象作品;自1986年开始,他决意在作品中舍弃所有刻意安排的构图形象元素与结构,主要倾向以模糊不清的擦刮手法,以及采用刮墨刀(squeegee) 来堆叠颜料。这件新工具让他可以在画布上同时涂上和抹掉颜料,形成五彩缤纷的纹理。
最开始出现在1986-1988年的作品中,用刮墨刀进行创作也就此成为里希特最具标志性的手法之一。随后,里希特在1992年创作了标题为《巴赫》(Bach)的四联画,让鲜艳明灿的色彩与他本人偏好的柔和阴郁色彩之间获得统一。
格哈德·里希特《巴赫》在瑞士当代美术馆(Moderna Museet)展出
随后,里希特用这一手法创作了更多的传世作品。2006年,他就创作了抽象六联画《凯奇(Cage)》,被伦敦泰特现代美术馆(Tate Modern)的馆长尼古拉斯·塞罗塔(Nicholas Serota)称为气势宏伟。这组六联画实际由私人藏家所有,自2007年就作为该美术馆的长期“负债”(long term loan),一直陈列于馆内。
多年以来,里希特对此类抽象画的探索也始终没停止。画布之外,他也结合所擅长的摄影,将颜料直接作用在照片上,随后采用刮墨刀创作出独特纹理。这一系列最早见于1986年的《无题23.3.86》(Untitled 23.3.86),近年比较知名的作品则包含2005年的《九月》(September)、以及2014年的“比克瑙”系列(The Birkenau series)等。
尽管创作媒介多元,但里希特对布面油画上代表性的“抽象画”系列有长久的偏爱。从他的代理玛丽安·古德曼画廊官网也能够正常的看到,最近如 2015年,他就延续了“抽象画”系列,最新的作品包括《941-1 抽象画》(941-1 Abstraktes Bild)、《941-4 抽象画》(941-4 Abstraktes Bild)等。
“我从1976年开始创作小幅抽象画,在当中实践从未尝试过的做法:随心所欲地绘画。当然我后来意识到这手法并非全属偶然。它只是让我走进另一艺术境界的途径。假如我不知道结果如何,没明确的图像,也没有照片,那么随机出现的题材与时机就担当了重要角色。”
里希特创于1986至1988年的作品有很多属于重要馆藏或知名私人珍藏,足证此时期的艺术家抽象作品前无古人,是他壮阔雄奇的事业旅程的巅峰成就。
据苏富比拍卖行的统计,同一时期的18幅大型作品中,有13幅存于世界各地机构、私人藏家和公司企业的著名收藏,包括旧金山现代艺术博物馆、圣路易斯艺术博物馆以及蒙特利尔美术馆等。
这一时期的创作同样也是证券交易市场中备受追捧的系列。系列的最高成交价由创作于1987年的同名作品达成,成交价折合2.84亿人民币。而这一价格也是里希特作品市场的最高价,当年里希特正是凭此作拿下了“最贵在世艺术家”的桂冠。
这件作品的尺幅也是里希特作品在证券交易市场之中的佼佼者,本次上拍的作品《抽象画649-2》或许难以匹敌。
但从里希特作品高价榜单也不难发现,高居第二位的是同样创作于这一时期的作品《A B,静止》(A B, Still)。该作品色彩艳丽、迷幻纯粹,呈现给观者充满了许多活力的视觉刺激。单从尺幅上看,这件作品仅略大于《抽象画649-2》,当年的成交价超2.33亿人民币。
据统计,包含上文所述的两件,里希特成交价最高的10件作品中,有5幅是创作于1986-88年间的大幅抽象作品;有6幅属于“抽象画”(直接被命名为“Abstrakte Bild”)系列,其中最晚的创作时间为1994年。足见市场对这一时期、这一系列作品的认可。
由此可见,在近年来里希特市场火热、高规格个展纷纷举办的背景下,88岁高龄的格哈德·里希特的巨作必将在亚洲验证自己的价值。可以想见,本次上拍的这件《抽象画649-2》的成绩必然不弱于同系列其他作品,为里希特壮阔雄奇的艺术生涯再添辉煌。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Arts & Collections Co. 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免责申明:艺术市场通讯发布的内容仅供读者参考之用,不构成买卖任何投资工具或者达成任何交易的推荐,亦不构成财务、法律、税务、投资建议、投资咨询意见,观点只来源于受访者的看法,不代表艺术市场通讯的立场。对任何因直接或间接使用本微信涉及的内容信息进行投资等所造成的一切后果或损失,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