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812】大都会博物馆暂时闭馆格哈德·里希特“终究是绘画”遭封闭
时间: 2024-05-27 作者: 产品新闻
据大都会博物馆官方网站显现,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已暂时封闭其三个场馆:第五大路大都会博物馆,大都会布鲁尔分馆和坐落曼哈顿的崔恩堡公园的修道院博物馆,自3月13日收效,以支撑纽约市遏止COVID-19的分散。
博物馆的暂时闭馆形成一些展览无法正常进行。3月4日开幕的“格哈德·里希特:终究是绘画”(Gerhard Richter: Painting After All)是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在布鲁尔分馆(Met Breuer)举行的终究一个展览,展览方案展至7月5日,2020年7月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将从此栋修建中迁出。现年88岁的里希特也觉得这有很大的或许是他有生之年终究一次大型个展。但是,由于疫情场馆方案从3月13日封闭至7月,这预示着这一开幕了不过9天的展览或许没办法再重开。
据悉,这次展览包含里希特长达60年的创造生计,展出100多幅著作。触及拍照与肖像,自然主义与笼统主义。里希特把绘画置于无休止的批判和拷问之下,这些著作自始自终、面无表情地推动着绘画的开展,尽管有人说图画性绘画在20世纪60年代就消亡了。
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布鲁尔分馆坐落纽约麦迪逊大路上,与人们所知道的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第五大路1000号)相隔10条街。2016年3月,惠特尼美国艺术博物馆迁到新址后,由马歇尔·布鲁尔(Marcel Breuer)规划的闻名倒错塔形修建便成为了大都会的新馆。但是,由于本钱,博物馆将在2020年7月从这栋笼罩着精致和郁闷气质的修建中迁出,这比原方案提早了三年。
带着离别的气氛,3月4日“格哈德·里希特:终究是绘画”在大都会布鲁尔分馆开幕,这是一场极为恰当的离别展,里希特的著作占有了展馆的两层空间,艺术家每一阶段的转机,都让人对他的成果产生置疑——缄默沉静的肖像、平铺直叙的镜子——在这里,它们自始自终、面无表情地推动着绘画的开展,尽管里希特把绘画置于无休止的批判和拷问之下。有人说图画性绘画媒介在20世纪60年代就消亡了,有人说它从未如此重要过。里希特信任两者,或者说两者不信任。
在这个博物馆急于验证自己的社会影响力的时刻,这位在世的巨大画家问道:“当代艺术的真实意图是什么?它能做什么?我完结了什么?”即便曾创下在世艺术家拍卖的最高价纪录,但这位现年88岁的画家,以为此次展览是他从艺60年的总结和证明,证明他对艺术的不解和置疑,以及艺术中所蕴藏的品德力气,里希特也感到这很或许是他有生之年终究一次博物馆大型个展。
此次展览由大都会现、当代艺术主管希娜·瓦格斯塔夫(Sheena Wagstaff)和艺术史学家本杰明·H·D·布赫洛 (Benjamin H. D. Buchloh)一同安排策划,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助理策展人布林达·库马尔(Brinda Kumar)帮忙了策划作业。她回忆说:“2002年2月,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举行里希特40年回顾展时,恰是美国遭受‘9·11’突击后五个月,展览出其不意地招引了大批观众,他们从里希特的窘境、多样性和不确定性中找到了一种摆脱。在其时展览建议的查询中,我和其他数十万纽约人相同,在里希特的著作中找到了奇特而又必要的安慰。”
为回应2002年MoMA的展览,大都会布鲁尔的“格哈德·里希特:终究是绘画”以《9月》开场,这是一件画于2005年的小幅“含糊”画,画面描绘的是一架撞向世贸中心的飞机,这是很多表达该事情的著作之一,里希特也算是“9·11”的亲历者,2001年9月11日,他刚好搭飞机前往纽约,然后班机转降他地。《9月》是对进犯其时无处不在的新闻相片的转述,这张新闻相片也影响了人们对该事情的独有回忆。而在里希特含糊的转述中,《9月》成为了反意识形态的代表,他以镇定、对立的眼光看待暴力及其大众媒体在该事情中的形象。
此次大都会布鲁尔展出里希特的著作约100件,数量上比2002年MoMA的展览少了近一半,除了数量外,两场相隔近20年的展览期望传达给大众的也有所区别。里希特的一些代表性著作(如1972年的《48幅肖像》、1988年的《1977年10月18日》)并未展出。
展览充沛的利用了大都会布鲁尔的修建优势,在博物馆三楼和四楼的布展中营造出开阔的视野,这种开阔能够让观众欣赏到艺术家风格的多样性。且两个楼层的展厅都设置了一个视觉中心。四楼围绕着《笼》系列打开;三楼则聚集2014年创造的《比克瑙》(Birkenau,奥斯维辛集中营)系列,该系列以笼统的方法和若有似无的暗影掩盖了大屠杀的图画,这也是北美初次展出里希特这一主题的著作。
1932年,里希特生于德累斯顿。他在这座其时的东德城市承受现实主义画家的练习,1961年,在柏林墙筑起前数月他来到西德,并与艺术家西格马·波尔克(Sigmar Polke)、布林克·巴勒莫(Blinky Palermo)等一同于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学习,受他们的影响,里希特开端用油彩在绘有具象著作的“画布”上做试验。这些后来被称作“油彩涂改”的著作,开端移用自日子杂志、航空拍照和家庭相册上的图画,其冷淡而疏远的风格成为消费主义下虚荣心的一种对照。里希特的“拍照绘画”在完结前有不少过程:先需求找到(或拍下)一张拍照相片,并从傍边选材所要的色彩,在画布上描绘出景象,逐渐润饰到完结,时而加上柔软的刷子轻触、时而以刮刀涂改,制造出独有的“含糊”作用。
从1964年开端,里希特画了不少幅肖像著作,目标包含画廊老板、收藏家、艺术家和熟识的朋友圈。在大都会布鲁尔分馆的展览中,有9幅的灰色“拍照绘画”,其间就有以纳粹为体现目标的,包含1965年创造的《鲁迪叔叔》(Uncle Rudi),画中人为艺术家母亲的弟弟。他穿戴纳粹军服,脸上挂着骄傲的浅笑。这件著作还照应了他以一同日子的亲属为创造目标的著作——湿润的油画上留下枯燥的画笔拖动的痕迹,这痕迹抹去了“全家福”的情调,也抹去了部分年青德国人关于曩昔的自以为是。里希特把前史的时刻化为了静态的传输,前史也成为了他画面中的一层迷雾,在这层迷雾中,否定与愧疚是分不开的。
“含糊”或最接近里希特的艺术风格,含糊的海景、风光和街景在他画中重复出现。1977年及1988年为女儿贝蒂(Betty)绘下两件肖像,1977年那件著作中的贝蒂好像砧板上的鱼肉;1993年三幅名为IG著作则是第二任妻子伊萨·根泽肯(Isa Genzken)的肖像,不同寻常的是,这组“肖像”仅仅一个含糊的背影。隔年与他成婚的第三任妻子萨宾·莫里茨(Sabine Moritz),在以其为目标的小油画中,莫里茨好像圣母一般抚育着他们刚出生的孩子,但也是含糊的。
在这些景色、肖像和准宗教场景中,很难不联想到意大利文艺复兴对其的影响,也很难感触不到其间的冷酷和瘠薄。“含糊”始终是里希特绘画中崇奉和置疑的标志。或许拍照诞生后,这种描绘现已过期,尽管含糊不清,里希特依然遵从了这一绘画的传统。
尽管里希特在创造这些相片式绘画时现已融入了笼统的观念,但直到1980年,他才运用一种克己的橡皮刮板来抹除和冲突画布上的大片油彩,创造出时断时续、没有节奏感的著作。颜料的不断堆积和抹去导致了笼统系列的诞生,这些著作的命名别无异常,但其躲藏的深度和丢失的回忆依然难以触及。
此次展览以里希特1980年代的著作为中心,聚集他近20年笼统系列著作的创造上,例如2006年以6幅著作构成的“笼子”系列,画面中绿色、银色和黄色条纹调和了技巧性和随机性。2005年创造的“森林”系列,亦显现出显着的刮刀痕迹,那些夺人眼球的垂直线,成为了人物和地上之间的区隔,这在里希特的艺术中也是稀有的。
头骨、蜡烛、家庭相册、含糊的森林,无论是笼统仍是具象,里希特的著作简直都围绕着集中营打开。早在1967年,有关大屠杀的图片就出现在《图页集》(Atlas)系列中,但直到2014年,他才用“比克瑙”直接在绘画中表达。
在“比克瑙”创造之初,里希特花费了近一年的时刻将四张拍照于集中营的相片从头上色,这些相片是其时被迫在毒气室燃烧尸身的犹太罪犯所拍照的。里希特在大屠杀的印象上掩盖深色,再将其刮掉。终究原始的相片变得不行见,只留下令人窒息的深红色、绿色和黑色,而且与“笼子”系列比较,画面上的刮擦和凹痕更为显着。
“比克瑙”带给观众的体会是压抑的。作为一名德国艺术家,里希特如此专心于表达无法体现的事物,而且与这些来自“阴间”的图画奋斗。但在展览现场,四件《比克瑙》与该系列的四张原始相片一起展出,这种展览方法让一些艺评人持严峻保存情绪,并以为这是“视觉的乱用”。展厅中的“比克瑙”,四件原作与四件数字仿制版画面临面陈设。在原作和仿制品之间还有四面灰色镜子,这一切被笼罩在暗淡的灯光下。如果说里希特创造“比克瑙”的意图是以为当下没办法真实了解大屠杀,但在大都会布鲁尔馆,一切都变得简略:笼统表达了无法表达的意义,仿制品标明即便最坏的状况也能再一次产生,镜子迫使咱们面临当下在前史上的方位。
展览现场的“比克瑙”系列,左面为原作,右边为仿制品; 镜子中反射出集中营的原始相片
有人置疑,里希特自己也参加了该展厅的布局,出现仿制品和镜子有他的意图。年近九旬的他或许对暗斗时期所灌注的意识形态产生了置疑,而又对自己的置疑表明置疑。比较他的崇拜者,里希特自己对“比克瑙”系列决心缺乏,即便在被他觉得本身有生之年终究的大型展览中仍旧充满了对自己的置疑。或许每次拿起刮刀时,他都为艺术家怎样来面临疑问、面临过错的惊骇、面临自我置疑,以及怎么持续战役树立了典范。
这也是里希特为年青艺术家们供给的价值连城,他们的每一个过错或犹疑都会被数字年代的“萨佛纳罗拉”们(Girolamo Savonarola,1494-1498年担任佛罗伦斯的精力和尘俗首领。他以在虚荣之火事情中对立文艺复兴艺术和哲学,燃烧艺术品和非宗教类书籍,消灭被他以为不品德的奢侈品,以及严峻的讲道著称)纠出。在教条主义面前,需求有相似里希特式的艺术家宣布“我不确定、我还在想、我仍旧作业”的声响。
注:本文编译自艺术评论家杰森·法拉戈(Jason Farago)《置疑,里希特的崇高离别》(原载于《》),以及大都会博物馆官网。